《湘之南,红之南》是一首典型的红色歌曲,由湘南汝城诗人何君明作词,资深军旅作曲家向东作曲,国家一级演员、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联袂演绎。这是一首饱含深厚而真挚情感的歌,从歌词到旋律、再到演唱,都充分表现了创作者对中国工农红军灼热的情,对湘南这片红色的土地的炽热的爱。随着深沉、肃穆、舒缓、抑扬的旋律在耳旁响起,我仿佛伫立在东江湖畔,驰骋于莽山之阳。透过竞秀的群峰,迎着弥漫的轻烟,沐浴着和风的甘雨,沉浸于奕叶的馨香。
一首歌曲的成功要有至美的歌词、至性的作曲和至情的演唱,三者缺一不可。而好的歌词首先是一首好诗,好的谱曲恰如一汪荡涤灵魂的甘泉,好的演唱堪比词曲升腾的翅膀。《湘之南,红之南》,便是这样一首歌。词赋曲情,曲和词意,沁人心脾,荡气回肠。无论是主题,还是旋律、抑或是意境,都在创作者的节拍拿捏中,让曲式、和声、复调和配器等诸多元素如八仙过海,似惠风和畅。称得上一部催人奋进的艺术尚品。
一、主题之美在于血红。
可以说,《湘之南,红之南》是一部向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兼具传统与现代元素,蕴含家国情怀的声乐作品,应时、应情,应景。冠以“湘之南,红之南”之名,极具时政和艺术的引申意义,颇有一股未鸣其曲,便识其情,能撸其心的功夫。
所谓“湘之南”,属指的是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郴州市。郴州乃南楚重镇,历史与文化相当厚重,非一般域地所能比拟,仅下辖的汝城县就有近1700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汝城的遗迹多达百十个,红色的故事传承百年不衰。
“湘之南,灯火煌煌。红之南,有典有章。这里是红色故土,这里是革命故乡。湘南起义,热血流淌。沙洲故事,与日同光。这里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地方。”这便是《湘之南,红之南》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乃木本之源。其中的“典”与“章”,在红色中国的历史与学术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影响深远。
近百年来,“半条被子”衍生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信条;“军民鱼水情”铸造了十四亿人永远跟着共产党的执念。湘之南不仅是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更有讲不完的红色故事、诉不尽的热血衷肠。
这份美,在歌曲由高潮遁入尾声处,通过复叠手法的运用得到了完整地展现。“请来触摸岁月的年轮,看看红军住过的地方。请记住过往的时光,品味这岁月的芬芳。”歌到此时,词、曲、唱,瓶罄罍耻,昂扬着强烈的颂党、颂红军、颂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怀。于不知不觉中,把浇铸的镰刀与锤子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更辉映到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四面八方。
二、旋律之美在于浑厚。
毫无疑问,好的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的引子,让歌词走心的翅膀,能携手受众一起进入作品的境地,去感受歌中所蕴含的情绪,去领悟歌里的内涵思想。歌曲的首部,在庄重而宏伟旋律的烘托下,于曼妙的和声渐行渐隐时,声如洪钟的男中音豁然顿起:“湘之南,青山莽莽。红之南,碧水泱泱。这里是东江湖畔,这里是莽山之阳……”
简练朴实的歌词,和着平稳、渐进、时而柔顺,时而高亢的节奏,给我以无限的遐想,画面感几近立体。轻而易举地激发了我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崇敬之情,敬仰思慕。
《湘之南,红之南》运用了二部曲式结构,节奏、节拍、力度、音区、音色以及和声浑中见清,厚中有绵,浑与厚相得益彰。于潺潺流淌的、近乎自然的过渡中,实现了时空的穿越,历史的讴歌。于抑扬起伏之间,演绎着湘之南过往的英勇壮烈与气势恢宏。
“红色湘南,林邑郴江。城在林中,百鸟来翔。”歌到此处,旋律由追忆而惆怅,因憧憬而明朗,我仿佛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红军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旗帜在湘南这篇热土上高高飘扬,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响彻神州大地的声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作品情感爆发的地方,是演唱者情之所切的高潮部分,情绪随着旋律一步一步渐进、先缓缓上升,后徐徐潜行,变激情于舒缓,展现了演唱者醇熟而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予作品多样性的诠释与层次感。
不得不说的是,在歌曲的开篇,嘹亮的军号更迭着清脆的和声,触人灵魂,动人心魄,引吭着我的思绪,把持着主体韵律,于刹那间,便有了遁入到昔日可歌可泣的红之南,当下如诗如画的湘之南的梦境。
三、意境之美在于幽深。
歌曲乃文学与音乐的融合体,当音乐与歌词发生碰撞,加上演唱者的情感演绎,那便成就了具有个性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声乐艺术。
《湘之南,红之南》作为一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红色歌曲,无论是作词,还是谱曲,都具有笃实的涵养,辅之以演唱者娴熟而醇厚的男中音,歌曲便有了美轮美奂的意境。
“群峰竞秀,轻烟弥漫;和风甘雨,奕叶馨香”,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哟?这是“半条被子”故事的诞生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寥寥数语,是这部音乐作品的点睛之笔,“鸾凤和鸣”时,展现了艺术家们心之所向的正能量,曲径通幽的厚重功力。
以至于每一次复听《湘之南,红之南》,我的大脑沟回都不断频闪湘南诗人的那首意蕴绵长的诗歌《青石寨在哪里》。
青石寨在哪里?在湘南的座标里,在红色的地图里,在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历史硝烟里,在顶着枪林弹雨“跟我上”的气吞山河里,在深藏六十二年“红军借据”的希望里,在军民鱼水情深的壮美诗篇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里。
于情不自禁中,我的双眼湿润了。我发现自己俨然成了湘之南红之南的一份子,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我走到哪里,红之南都会在我的心底,湘之南都是我随身携带的红色故乡。
古人云: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有道是:曲到终时意难进。这也是我反复聆听的最最重要的原因。我以为,何君明先生的歌词是一组用无声的字穿起来的珍珠,向东先生的作曲堪比冬眠于纸上随时都能激活的舞蹈,每当歌唱家杨洪基手持彩练当空舞时,都会呈现毛泽东主席笔下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便是《湘之南,红之南》的成功之道,也是其魅力所在。